天津,这座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蓬勃现代气息的城市,正经历着一场绿色变革。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大幕就此拉开。
近年来,天津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坚定的决心和持续的努力推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一座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总面积达736平方公里的“双城生态屏障,津沽绿色之洲”初见规模,如同一条绿色巨龙,守护着环首都东部生态环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夯实绿色基底,建设生态屏障
天津坚持规划引领,全面落实《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充分尊重地域自然禀赋和地理风貌,秉持“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的原则,统筹推进“林田水草、河湖湿地”一体化修复,推进拆迁修复和造林绿化,全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为做好拆迁修复工作,天津对绿色生态屏障区内的旧有村庄和工业园区进行大规模拆除与整合,腾挪出17.3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如今,在绿色生态屏障区一级管控区内建成了面积超300平方公里20多处的“林田水草、河湖湿地”一体化生态区域,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6.2%,八里湾、海河绿芯、永定新河林水生态区、西青绿廊及古海岸生态绿廊等特色片区脱颖而出,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同时,天津实施了一系列造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地形重塑和林木种植,提升现状林地、园地、公园防护绿地等区域的种植品质,努力打造“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绿色宜人环境。这些郁郁葱葱的林地,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强了生态服务功能。数据显示,相较2017年,当地气温平均下降5.9%,相对湿度上升9.6%,物种栖息环境有效改善,吸引了天鹅、白鹭等40余种野生鸟类,以及狐狸、黄鼬等10余种陆地野生动物在此栖息,让这里充满野趣、生机盎然。
深化生态治理,提升环境质量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重在通过深层次的生态治理,把“生态欠账”变为“生态财富”,实现生态效益新跃升。
天津加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污染治理,完成引河泵站、水环境治理工程11个,增加涵养水源48万立方米,每年减少土壤侵蚀37.74万吨,地下水位最高上升12.68米,有效保护了土壤、遏制了地面沉降。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天津实施了一系列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打通南北水系关键节点,强化南北水源互济,对22条河道进行治理,实现了区域内水系“连通循环、活水成网”。同时,天津构建了多源共济的水源保障系统,加强河道治理和水源工程建设。如今,绿色生态屏障区内已形成“三横、一纵、两片区”的水系格局,河道、沟渠、湖库互联互通,为当地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在污染治理方面,天津针对绿色生态屏障区内“散乱污”企业等各类污染源制定治理方案,建设污染防治工程,撤销取缔35个工业园区,将65个工业园区整合为17个,关停“散乱污”企业3000余家,完成环境治理项目116个。同时,天津积极引导钢铁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提升垃圾焚烧企业排放标准。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显著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还助推了乡村振兴。天津通过优化村庄布局、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举措,为乡村环境治理、发展富民产业注入新动能。
优化村庄布局过程中,天津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建成西官房、西小站村等8个乡村环境整治示范村,改造户厕1万余座,推行“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垃圾处理率达100%,让乡村环境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显著改善。
同时,天津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3.5万亩,新建和改造农业附属设施,完善农田水利、电力、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挖掘葛沽民俗等乡村特色文化。
挖掘旅游潜力,推动绿色发展
近年来,天津遵循“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努力推动“生态+农文商旅”协调发展,不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千方百计挖掘旅游潜力,让百姓感受眼前的绿、身边的美。天津编制《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旅游专项规划(2022—2035年)》,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有序开展试点运营。目前,绿色生态屏障区内建设的东丽湖生态区、津南绿动BOX活力街区、宁河绿屏驿站等5个运营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提升碳汇能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天津加大绿化管护力度,深入挖掘绿色生态屏障这座“生态富矿”,依托19万亩林地、8万亩水稻田和大面积湿地,预计每年产生20余万吨碳汇。滨海新区依据《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标准,以每吨72.17元的价格,完成林业碳汇一期项目8950.56亩。
绿色屏障生机盎然,津沽绿谷林海翻涌。津沽大地上,绿色生态屏障正以蓬勃之势奏响绿色发展强音。按照规划,到2035年绿色生态屏障的蓝绿空间占比将达70%,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0%,为京津冀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